1979年 第1届 菲利普·约翰逊 Philip Johnson 美国

  美国建筑师和评论家。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建筑。他是《国际风格:1922年以来的建 筑》(1932)一书的作者之一,也是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建筑部的主任。

  具有无厘头风格的菲利普·约翰逊从来不把正统观念当一回事,他认为“原创性”根本 就是欺世之谈,他曾经破解过“玻璃房子”的各种设计构思的源头。他一生都引领美国的建 筑先前推进,彼得·艾森曼称他是美国建筑界的教父

1980年 第2届 路易斯·巴拉甘 Luis Barragán 墨西哥

  20世纪最重要的墨西哥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规模都不大,以住宅为多,常常是建筑、 园林连同家具一起设计,形成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统一和谐的整体。巴拉甘的园林以明亮色 彩的墙体与水、植物和天空形成强烈反差,创造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心灵的庇护所和 一种贯穿 建筑与景观的寂静氛围 。

  各种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是巴拉干设计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后来也成为了墨西哥建筑 的重要设计元素。这些色彩源于墨西哥民居中的色彩以及并墨西哥传统而纯净的色彩。这些 色彩与墨西哥的气候条件息息相关。

1981年 第3届 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英国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26年 - 1992年)著名英国建筑师。从他现存的作品中 去探究他在设计中构思和灵感的蛛丝马迹,但他在设计中对空间、形体客体以及感知,反馈 主体之间的把握是十分恰当得体的,是英国后现代主义的大师

  在后现代主义在美国甚嚣尘上的90年代之前,詹姆斯·斯特林通过不断建筑实践探索和个人审 美取向的选择,使后现代主义的痕迹已经在他的观念和手法中突显无疑。德国斯图加特美术 馆新馆的落成,使得该建筑成为后现代建筑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也因此获得1981年 普利策奖。建筑各个细部,各种相异的成分相互碰撞,各种符号混杂并存,体现了后现代派 追求的矛盾性和混杂性。将19世纪多种建筑风格融入进一座充满现代元素的美术馆中,将参 观者与他们的文化紧密相连。

1982年 第4届 凯文·洛奇 Kevin Roche 美国

  凯文·罗奇,现当代最重要的美国建筑师之一。1977年,法国建筑学院授予他金奖,1979年 授予他院士称号;于1982年获得第四届普利兹克奖,他示范了根据特定情况进行特殊设计的 方法,因而其设计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多样的风格,大胆和善于创新的。罗奇坚信:建 筑师不应该落入僵硬的设计框架中。他拒绝别人给其作品贴标签或分类。正如普利兹克奖的 评语:“他(罗奇)是一个不为创新而创新的人,一个不盲从潮流的建筑师,安静谦恭,工 作严谨,能构思和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各种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是巴拉干设计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后来也成为了墨西哥建筑 的重要设计元素。这些色彩源于墨西哥民居中的色彩以及并墨西哥传统而纯净的色彩。这些 色彩与墨西哥的气候条件息息相关。

1983年 第5届 贝聿铭 美国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 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贝聿铭 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以及伊斯兰艺术 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苏州博物馆作为 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 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 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 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 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1984年 第6届 理查德 迈耶 美国

  迈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 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迈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 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而最能体现迈耶思想的 莫过于史密斯住宅。

  何以迈耶对白色有着无比的偏爱?原因有一是为 了造成与自然的对比(他认为建造活动,自始便是 反自然的;某一个东西的建造,便暗示了自然界某 些部分遭到破坏,与另一个新物品出现),二是为 了使诱人的自然光与整个空间交融而为一体,同 时增强了雕塑化的倾向

1985年 第7届 汉斯 霍莱茵 奥地利

  他除了是一位建筑师,也是一位艺术家,他有好的机会参与博物馆设计,且渴望藉由他的手放置艺术 作品在它们的建筑物内,抑或是图形、拼贴画或是雕刻品,在他所设计的博物馆、学校、购物中心和 公共住宅中,他都用精巧的、精致的细部混合大胆的外形与色彩。评判委员向他这样好的老师致意, 他藉由他得到大好机会的例子激励年青一辈。

  在法国奥弗涅的多姆山山脚下,霍莱因建造了一座火山博物馆,并因此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这座博物馆嵌入泥土 之中,就像一艘没入水里的远洋巨轮

1986年 第8届 戈特弗 里德 玻 姆 德国

  由于家世与社会环境的孕育,塑造出多样的建筑性格,过往的宗教 艺术家与战前的艺术发展,以及当时保守、浪漫、表现的多样潮流 都不断地促成他的转变;他并赋于了建筑主要的赞助者~教堂新的形 式。因此刚开始的创作生涯里,他便结合了专业与艺术性表现的建 筑观。

  Bohm的建筑清悉精准的呈现出建筑自身的语言,材料、 形式、构造系统;同时在大尺度与小细节上强调出雕塑感。其建筑总是展现出个人化、出众、原创性与独特的对 应方式,因此相较于当时德国建筑领域的主流思潮,他的表现展现出个人化的艺术家性格。

1987年 第9届 丹下健三 日本

  他借传统之力超越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化、决定论的局限,又借现代建筑技术和思想理论超越了传统建 筑观念与形式的局限,创造性地完成了日本建筑语言的现代重建,他对日本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专注影响到了他的众多学生,如矶崎新、黑川纪章、木真文彦、大谷幸夫、 神谷宏治、木岛安史等

  现代主义理论关于城市规划思想的局限和片面被丹下健三给予了补充和修正,并从功能主义转向一种表现建筑和城市的内在的、由一定规律联系的机构上,他借用力学的结构概念来阐述单体建筑、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秩序的问题

1988年 第10届 戈登·邦夏 美国

  强调建筑要与时俱进,现代建筑应该与现阶段社会的工业化程度相适应,解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经济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发展新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摆脱以往复古建筑风格的影子

  戈登·邦夏对材质的超高度理解使设计美学与 功能性同时兼备,这是对建筑艺术的完美示 范。

1988年 第10届 奥斯卡·尼迈耶 巴西

  奥斯卡·尼迈耶1955年创立了刊物《Modulo》,尼迈耶在文章中强调只有工程师才会全力关注与效率、经济和功能这些东西,建筑师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样就导致建筑师倾向于规范化的技术,导致了标准化、平凡老套的风格,设计出冰冷的理性主义建筑。他将欧洲的功能主义审美置换成巴西的“审美功能主义”, “当形式创造了美,它就有了功能,这就是建筑的基础

  要建一个大教堂,没有必要一定采用十字架和圣人像来象征上帝之家,一个宏伟的雕塑能传播一种宗教思想,一个祈祷的时刻。这是一个简洁、纯净匀称的建筑,一件艺术品。 - 巴西利亚大教堂”